with azbil
A to Z通过A to Z,涨知识啦! Keyword
- NEW
内部区域与外围区域
内部区域与外围区域是指为了室内空调控制而进行区域划分的空间。内部区域是指位于建筑中央、不直接面向外墙或窗户的室内区域,由于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更容易保持稳定的室温。外围区域是指直接面向建筑外墙或窗户的区域,受外界气温和日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室温容易因季节或时间段的不同而发生较大波动。

© 林 宏之
消除办公室体感温度差的分区规划的必要性
在盛夏的办公室里,有些人会因为空调太强而感到寒冷,而靠窗的座位却常常因日晒热量或外界气温的影响而让人饱受酷暑的困扰。特别是在大型办公楼中,由于楼层面积较大,即使在同一个房间内,不同位置的室温和体感温度也会有很大差异。这种温度不均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建筑结构、朝向以及时间段等因素导致的外部环境负荷变化,从而影响了空调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在任何位置都能维持舒适的环境,引入了一种名为“分区”的方法。分区是指根据用途、朝向、时间段等将建筑的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域,并为每个区域引入适合的空调系统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和使用需求,不仅提升了办公室整体的舒适性,还能够实现节能效果。
在办公楼中将空间划分为“内部区域”和“外围区域”进行空调管理的方法,是分区的典型事例。内部区域位于建筑的中心部分,是室内不直接面向外墙或窗户的区域。外围区域则是直接面向建筑外墙或窗户的区域。
由于不同区域的热负荷差异较大,因此针对每个区域进行相应的空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办公区的办公空间,尤其需要通过运用这样的分区管理适当地应对各区域的温度变化和热负荷,从而维持舒适的环境,防止在此工作的人员生产效率下降。
了解室内区域和外围区域的负荷特性,实现高效的空调管理
在建筑的空调规划中,理解内部区域和外围区域的特性,并进行适当的分区,将有助于维持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提高能源效率。在内部区域,照明、办公设备、计算机以及人体等内部发热源是空调负荷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没有隔断的大型空间中,如果布局不当导致人员密集,室内温度可能会上升,甚至在冬季也可能需要制冷。
相比之下,外围区域是受日照、辐射热以及外界气温变化等影响较大的区域。通常是指从窗户向室内延伸约3至7米(一般为5米左右)的范围,是在制定冷暖空调设备规划时需要特别重视的区域。夏季,太阳辐射热会流入室内,东侧在上午、南侧在正午前后、西侧在傍晚时的太阳辐射热较强,因此需要考虑窗户的位置和朝向进行分区。另一方面,冬季由于外界气温下降,窗户表面温度降低,冷空气会流向地板,使人从脚底感到寒冷,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供暖运行来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由于这两个区域的负荷特性不同,会导致一种称为“混合损失”的问题。特别是在冬季,内部区域由于办公设备等内部发热的影响需要制冷,而外围区域则因外界气温的影响需要供暖。这种制冷制热同时运行的情况会导致温度相互干扰,从而造成能源浪费。为了抑制这种混合损失,优化分区设计,并适当地选择和应用空调方式及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楼层布局变更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办公室启用初期,是开放式的办公空间,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楼层使用者的变更,在外围区域的窗边设置隔墙,以增设独立办公室。这种原本未预料到的隔墙设置,会因热量积聚导致温度上升,或因阻挡空调气流而影响空气流通等,使办公室环境和空调负荷发生较大变化。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能就需要通过增设空调设备等方式来应对。
通过提升隔热性能与空调控制,打造舒适且节能的办公环境
近年来,通过结合建筑手法与设备技术,对内部区域和外围区域的热负荷进行适当管理,提升舒适性和节能效果的相关措施正在不断进步。在建筑手法方面,为了提高建筑自身的隔热性能,使用多层玻璃或通过特殊薄膜分隔空气层的热反射玻璃等高遮蔽性玻璃是有效的。另外,也有通过引入在双层玻璃之间设置通风层的“空气流动窗”方式,以防止玻璃表面冷却的方法。此外,使用高隔热性能的百叶窗或内置百叶窗的窗户等也很有效。
此外,在设备技术层面,空调系统通过搭载可调节出风口风量的VAV*1控制技术,能够针对窗边等特定区域调整和供应所需风量,从而保持室内温度恒定。VAV控制通过精准的风量调节,降低空调能耗,也有助于节能,已被许多大型设施采用。
正如上述所示,在办公楼中,为了打造兼具舒适性与节能性的空间,正在考虑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内部区域和外围区域的热负荷。
- *1:VAV(Variable Air Volume)
通过保持空调出风口的温度恒定,并通过改变出风量来调节制冷制热功能的空调方式。由于易于实现单独控制,同时能减少输送动力,因此有助于节能。

- ※本文为2025年7月1日发布的日文版文章的译文。